除法醫(yī)學(xué)外,線粒體DNA多態(tài)性在其他學(xué)科中也進行了廣泛地研究,如醫(yī)學(xué)家們把許多疾病和mtDNA突變聯(lián)系在一起。生物進化學(xué)家分析人類mtDNA序列相對于其他物種的變異,旨在確定他們之間的親緣關(guān)系。人類分子生物學(xué)家通對全球不同群體mtDNA序列差異的研究,來解釋困擾人類已久的人類起源和遷徙的問題。過去的一二十年間,在這個領(lǐng)域已經(jīng)發(fā)表了成百上千的論著?,F(xiàn)在,遺傳系譜學(xué)者正試圖用mtDNA和Y染色體遺傳標記來追溯那些鮮有記載的祖先們。本節(jié)著重介紹線粒體DNA在人類起源和進化研究中的進展。
mtDNA的中性突變在研究人類的起源和進化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。研究表明,在地理上隔離的人群中mtDNA的變異程度很高,其中大部分屬于中性突變,即第三位密碼子的堿基替換和非編碼區(qū)的突變。
mtDNA的變異與人群的倫理及地理起源之間的相關(guān)性最初是由對歐洲、北美洲、亞洲和非洲的人種樣品的Hpa工的RFLP分析提出的。分析表明,四片段的非洲型一Ⅲ型存在于超過95%的Kung Bushmen俾格曼人部落和75%的Bantus部落中,而在歐洲和亞洲人群樣品中卻未發(fā)現(xiàn);三片段的歐洲型一Ⅱ型(比Ⅲ型丟失了~個酶切位點)幾乎存在于100%的歐洲人群和大部分的亞洲人群中;兩片段的亞洲型-I型(比Ⅱ型又丟失了一個酶切位點)則在亞洲人群中存在頻率變異較大,中國人群中的存在比例很少而到越南就上升到30%。線粒體的母
采用多態(tài)性更高的限制酶AvaⅡ、Bam,H工、HpaI、AspI對62個人群3065份mtDNA樣品進行一步RFLP分析揭示了人類mtDNA多樣性的基本進化規(guī)律。
1)在發(fā)散性的母系家族中mtDNA的突變是不斷積累的。
2) mtDNA變異與地理性和倫理性的個體起源相關(guān)性極高。
3)由于個體中的不同限制酶多態(tài)性要么是相互伴隨的,要么是毫不相關(guān)的,故推測mtDNA之間幾乎不發(fā)生重組。
4)人類的mtDNA進化發(fā)生樹只有一棵,其分支發(fā)散至各大洲,推斷人種的起源是單一性的。
5)人群中mtDNA的多樣性在非洲人群中最明顯,在亞洲大陸次之,而在北美洲土著中最少;同時,mtDNA的突變和順序多樣性的積累速度是相對一致的,可以推測現(xiàn)代人種最初起源于非洲,再遷移至歐皿大陸,到近代才遷入北美洲,這就是最新的黑夏娃說:
最新的分析繼續(xù)擴大了樣品的范圍和數(shù)量,并采用高密度的限制酶分析。所有的樣品都由PCR擴增出9個相互重疊的片段(大約包括mtDNA 20%的片段),用14個限制酶進行酶切,然后決定單倍型之間的相互關(guān)系,同時對高變性的D環(huán)也進行了測序。結(jié)果揭示了一個重要性的原始mtDNA多態(tài)性一mtDNA第10 394位的DdeI位點。絕大部分的非洲人擁有此Dde工位點,而其多態(tài)性則將歐洲、亞洲人群和北美洲土著進行了平等的劃分,并揭示了人種的發(fā)散性。
除此之外,各大洲的人群具有其特異性的限制酶變異。在非洲,75%的人群在mtDNA第3592位有獨特性的Hpa工、Ⅲ型位點。在歐洲,68%的人群屬于4個歐洲特異性的mtDNA家系,家系工在mtDNA第10 394位和第3592位分別丟失了DdeI位點和AluI位點;其余3個家系都擁有10 394位的D位點,但家系Ⅱ在mtDNA第1715位和第4592位分別丟失了Dde {C}I{C}和HaeⅡ位點,在第8249、10 028和163 89位則獲得了AvaⅡ、Al亂工及B口mH I/mtDNA bo {C}I{C}位點;家系{C}IV{C}在第13 704和第16 065位分別丟失了Bst NI和Rsa I值點;家系Ⅳ在第9052和第9053位丟失了一個合并的H以eⅡ/Hha工位點。在亞洲,mtDNA的家系較復(fù)雜,但主要由第10 394位的Dde工和第10 397位的Al亂I住點分成兩大類:單倍型群(haplogroup)A、B和F屬于Dde工和Alu工位點缺乏型,其中A型在第663位獲得了H口eⅢ位點,B型在第8271到8281位有一個9的缺失,而F型在第12 406位有一個Hpa工lllincⅡ的聯(lián)合丟失,在16 517位獲得了一個Hp倪工位點;單倍型群c和D屬于D和A位點存在型,其中c型在第13 259和第13 262位分別有Hi以cⅡ位點的丟失和AluI位點的獲得,D型則在第5176位有Al“I位點的丟失。單倍型群B被發(fā)現(xiàn)起源于中國的東南部,沿著亞洲海岸擴散,最終到達太平洋群島并固定下來。亞洲特異性mtDNA多態(tài)型的4個單倍型群A、B、c和D被發(fā)現(xiàn)隨著印第安人從亞洲遷移到美洲。幾乎所有的現(xiàn)代美洲人群的mtDNA變異都起源于這4個單倍型群,同時在東西伯利亞也發(fā)現(xiàn)了單倍型A、C和D的分布,并由南到東北逐步上升。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單倍型群A、C、D之間的順序多樣性為0.053~0. 096,而單倍型祥B的只有0.024,故推測單倍型群A、c、D從西伯利亞通過白令海峽的陸橋到達美洲大陸,,隨著陸橋的消失,這些單倍型群在西伯利亞和美洲開始了獨立的變異,而單倍型群B則是后來才通過水路到達美洲的。
總之,作為進化研究中的最新工具之一,線粒體DNA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,相信隨著其分子性能的進一步完善,在不久的將來人類起源這個千古之謎的破譯會取得突破性的進展。